馬頭巖簡介
馬頭巖獨特的地貌
獨特的地貌造就了馬頭巖肉桂辛銳的桂皮香氣和醇滑甘潤的口感,今天的“馬頭巖肉桂”已經成為武夷肉桂的三支重要的代表之一。
武夷山所謂的山場,主要表現在土壤和地域小氣候兩個方面,事實上任何一種茶都受山場的影響,類似于普洱的山頭,只是相比之下沒有武夷巖茶那么大而已,武夷巖茶因巖而得名,可見撇開山場來談巖是不現實的。
武夷山武夷巖茶山場的形成:大約在8000萬年以前,武夷山發生火山噴發再加上后來的地殼變動和地表侵蝕加上地殼運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單斜山或斷塊山,即現在的常說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巖。
馬頭巖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馬頭巖,因巖石形似馬頭而得名,海拔425米,相對高度83米,是武夷山核心區三個標志性肉桂產地。在武夷山的所有正巖山場里,馬頭巖是最大的山場之一,與之比肩的是慧苑坑山場。
馬頭巖東起大王峰,南起天游峰,西起三仰峰,北起大紅袍景區(九龍窠)。旁有磊石巖,像五匹奔馳的駿馬,又叫“五馬奔槽”。北有三花峰,似三朵盛開的巨花。北可至天心寺,南可達天游峰,東則可穿馬子坑至游覽干線或可至武夷宮、蘭湯。附近還有馬鞍巖、鐵郎寨、悟源澗等景致和磊石庵、凝云觀等建筑。
從大坑口進去,開上通往天心永樂禪寺的那條路,上到一半,有個停車坪。左邊的山頭便是馬頭巖的地界。從停車坪左邊的山坡拾級而上,沿途是武夷山特有的盆栽式茶園。茶園用石塊壘起來,規規整整,線條端方,石塊上長滿了青苔,可見歲月悠久。此地的肉桂,茶樹年齡較輕,葉片嫩而滑,薄而軟。整片山坡朝西,日照時間比坑里要長,香氣應該更銳利些。
山坡上的石階是沿山勢鑿出來的,一梯一階,皆是先民的勞力與汗水。走在這種石階上,分外的放輕腳步。生怕踏壞了這歲月留下來的珍貴遺產。
山坡走到頂,又是一大片成規模的肉桂茶園,這片茶園海拔要比前面山坡上朝西的茶園要高上許多,而山頂無遮無攔,日照更強。
這里的肉桂茶樹一天當中接受日照的時間更長,基本上整天都能曬到太陽,武夷山雨水豐沛,霧氣也充足,讓它們從根到葉都吸飽了水分。
山頂的茶樹,樹齡非常老,比牛欄坑的肉桂茶樹老了許多,樹根部長滿了青苔,樹根又粗又壯,有小陳的兩個拳頭那么大,粗壯的樹根發出許多細枝.
這樣的天氣,這樣的水土,這樣的高齡老樹,生產出來的肉桂茶葉,香氣清銳,口感霸道,侵奪你的味蕾只是幾秒鐘的事。
走過山頂,眼前豁然開朗。
大片的坑地出現在眼前。站在山頂上,右對面的山坡上,矗立著一座白色的房子。就是大家百度“馬頭巖”就能搜索出來的圖上的那座白房。
馬頭巖的地勢相對來說比較平闊,好像把一座山的山頭給鏟平一般,然后種植上各種巖茶,馬頭巖山場的品種,可是十分豐富的,水仙肉桂是常有品種,還有一些小品種茶也出自其中。馬頭巖山場的最大特點,在于日照時間長,茶友們可別小看這日照時間,對肉桂的整體品質影響深遠。
道觀門前的告示牌規定,和尚不能進,教士不能進。進屋必稱道長師傅。在這所道觀的下方,長著叢叢老樅水仙,樹齡有三十到四十年了,葉片綠油油,厚而硬,油亮光澤。根底青苔成片,樹干遒勁,高大挺拔。不知道是誰家的老樅水仙,采下來做成茶了嗎?滋味如何?
道觀下面,是馬頭巖的坑底。種著滿坑滿谷的茶樹,大品種有肉桂和水仙。肉桂幾乎全是老樹,樹干粗大而青苔密布,樹皮灰白色,泛著光澤,頗有北方白樺樹皮的感覺。
道觀所在的山峰,與周圍的四座山峰,合稱“五馬奔槽”。
站在道面門口抬頭向上看去,深黛色與淺紅的相間的巖石,映襯在碧藍的天幕上,好看極了,也壯美極了。
道觀右邊的巨大山峰,馬頭巖峰,長而肅立,其實真沒看出來它什么地方像馬頭?
也許是因為這山峰又長又瘦,像馬臉?所謂“馬不知道臉長”?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非我等凡人所能悟也。
去馬頭巖的時候是下午了,太陽從西邊直曬過來,馬頭巖峰背在日光里,平添了許多不可言說的雄壯之氣。
而整個馬頭巖坑底,沐在陰影里,從下午2點開始就沒有了日照??拥子行∠鬟^,叮咚作響。
肉桂生長在這樣的環境里,曬不到多久的日光,吸收了過多的水分,根生長在沙礫土里,透水不浸泡,養分往枝葉上送,想湯水不潤滑都不可能。
其實很羨慕這所道觀的主人,住在如此的人間仙境里,夫復何求?
馬頭巖的右側,有一條小路,通往悟源澗。著名的悟源澗肉桂,便生長在此處。
在巖坑中,由于巖崖和森林的遮陰,在夏季茶樹接受散射光,在冬季高崖擋住西北的冷風,且尚有終年不斷的巖隙山泉滋養,因此巖坑谷的小氣候更為優越,為茶樹的生長提供非常好的氣候環境。
馬頭巖區域內的土壤含砂礫量較多,土層較厚卻疏松,通氣性好,有利于排水,且巖谷陡崖,巖崗上開闊,夏季日照適中,冬擋冷風,谷底滲水細流,周圍植被較好,形成獨特的正巖茶必需的土力。馬頭巖一直以肉桂出名,獨特的地貌造就了辛銳的桂皮香氣和醇滑甘潤的口感,今天的馬頭巖已經成為武夷肉桂的三支重要的代表之一。
產于不同位置的茶,做茶時的工序也略有不同。產于溝澗里的茶由于日照時間短,茶青水分充足,葉片的蠟質豐富,相對來說比較難做,搖青時出香較慢,走水一定要做透,行話叫“下手要重”,否則成品茶很容易半生半熟,三花峰和小天游就屬于這一類型。而半坡和巖崗上的茶由于日照時間長,腐蝕質少,蠟質較薄,比較好做,容易出花果香,比如桃樹窠、云峰、貓耳石。